中國遠洋船隊只能承運進出口物資10%左右,,其余仍靠租船,,每年租船費用達1.3億美元之巨,。1972年,,世界船舶市場行情看跌,,由于受資本主義世界經(jīng)濟危機的影響,,西方各國紛紛采取關稅壁壘政策,,億城達貨運限制進口和增加進口關稅,,導致國際間的貨運量劇減,,使國際國際海運界受到沉重的打擊,,運價、租船費用和船舶買賣價格連續(xù)下跌,。加之,,70年代的遠洋船舶已開始向大型船,、快速船、集裝箱船和子母船的方向發(fā)展,,那些船齡大,、噸位小、航速慢的船舶逐漸被淘汰,,大批舊船涌向二手船市場,,加劇了國際船舶價格的下跌。
以8500噸至1.5萬噸干貨船為例,,1972年與船價高峰期的1970年第三,、四季度相比,1950年至1955年建造的船舶售價下降67%,;1956年至1959年建造的船舶售價下降45%至55%,;億城達貨運1960年至1961年造的船舶售價下降30%至50%。招商局利用國際國際海運市場船價疲軟之機,,共購進二手船94艘貨輪,,款價6000萬英鎊。
其中油輪2艘,,39590載重噸,;散裝船13艘,314317載重噸,;9000噸以下中型船舶17艘,,11.19萬載重噸;干貨船(9000噸以上)62艘,,729156載重噸,。1973年和1974年,出現(xiàn)國際性物價飛漲,,加之在世界范圍內(nèi)搶運糧食與燃油,,能源危機導致石油售價和運價均上漲,國際海運業(yè)因之一度興旺,,舊船拋售少,,價格高,出現(xiàn)了同1972年截然相反的局面,。
因此,,這兩年的購船數(shù)量相對減少。1973年購進船舶60艘,,共106萬載重噸,;1974年購進船舶14艘,共681550載重噸。億城達貨運此后的1975年和1978年,,國際國際海運市場出現(xiàn)嚴重的蕭條局面,,貨運量下降,船舶過剩,,船商競相拋售船舶,。這一形勢對中國購船十分有利。招商局抓住有利時機購進大批船舶,,1975年共買船52艘,,1166658載重噸;1978年購船數(shù)量為歷年之冠,,共成交102艘,,共計2402206載重噸。經(jīng)過十余年的購船,,中國遠洋運輸能力迅速增強,,1979年遠洋船舶擁有量為1970年的9.4倍。
1961年之前,,由中國派船承運的外貿(mào)貨物,,除利用中外合營公司的船舶承運10%以外,其余全靠租用外輪承運,。億城達貨運從中國向外購船的過程來看,,其特點是首先利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,,然后選擇往國際航運市場低迷的時機購船,。國際海運中船要素不僅在國內(nèi)受政府干預通過計劃手段進行配置,但同時也在國際上通過市場手段進行配置,。中國國際海運供給是到國際供求機制和價格機制的影響,,體現(xiàn)出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特點。